水湳原址整體規劃圖 |
緣中部清泉崗國際機場設置啟用後,水湳機場的營運及機場業務亦隨之遷移,水湳機場已從都市及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轉變為帶動週邊發展的指標,行政院經建會張副主委景森於九十三年三月間召開「水湳機場開發計畫」協商會議中指示本區規劃以區段徵收方式開發,特擬訂本開發計畫。
貳、計畫目標
為營造臺中市文化城特色,以各種文化特區及專區等之設置,將水湳機場原址土地開發為一具有文化特色之園區,並帶動周邊區塊之發展。
參、開發範圍與面積
開發範圍以原水湳機場基地為主往北延伸至八十公尺外環道,往西延伸至本市第十二期重劃區界,往東鄰後期發展區,南以河南路為界,基地範圍面積約247公頃。
肆、發展定位與開發構想
依據規劃範圍所在區位特質及台中市整體都會多核心發展之特性,重新建構本區之功能與發展目標,促使整體都市空間結構呈現動態的平衡發展,未來如市中心區、新市政中心及水湳發展區等將呈現不同之市場機能與活動特質。本發展區將整合經貿、創研、科技、休閒、文化、生活等機能,型塑「蛻變的都會新綠核」。
本計畫區周邊多元的都市現況並非豐富優質,而是雜亂無序。藉由水湳地區的再開發,都市更新與發展的潛力可重新聚焦、整合,找到本區的特質與定位,促使形成台中的另一個都市核心,有別於七期行政中心為主軸的定位,未來本區將是結合生態,科技產業,國際經貿以及都會人文生活的「都市綠核」。
以下為基地內之重要都市設計構想及空間特質說明,同時以全區、分區透視圖說明各街廓之使用類型:
(一)國際商貿園帶
本區位於規劃範圍的北側,位居對外交通樞紐,利於營造成為「經貿專用區」,且本區為中清交流道進入台中市的入口意象區,周邊土地使用屬性為城市邊緣面積大、強度低的地區,本規劃期透過彈性的土地使用計畫,混合土地使用機能的設施開發,以10或15年為週期,順應都市階段性發展並傾向商業、會展及其他型態的土地使用來做不同的規劃,建議採低密度開發,增加法定空地的開放性。就開發面積而言,本區計畫面積約40公頃占全區比例的16.20%,為了解決台中市大型會展空間不足的窘境,同時配合本區優越的區位條件,規劃為可容納大量人潮的主題國際會展園區(Convention and Recreation Park)。園區規劃以造型巨蛋體育場為入口地標建築,周邊配置國際會展中心與轉運站,且結合極限運動設施,提供多樣性的運動休閒項目,形塑一個機動與年輕的主題園。另再與商業綜合開發結合,導入經貿、金融、商務、會議、觀光旅館及消費休閒購物為導向的零售公園(Retail Park)及創意商街等產業機能為主,匯集國際零售/量販品牌,創造有別於台中都會區其他商圈的風格,以多樣性的經貿服務設施,服務中台區塊廠商經貿需求,提升國際競爭力,並可適度減輕都市核心擁擠的問題,緩和辦公大樓、娛樂設施、開放空間及住宅空間間的矛盾性,增加經濟活動及消費行為,同時還可以提供城市核心向外延伸的範圍。建築計畫亦以輕量環保構材為主,呼應土地使用機能週期、滿足階段性發展需求。
(二)教育及研發專用區
規劃範圍西側的學術及研發機構林立,為台中市重要的教研機構簇群發展地帶,除文化設施外,台中市因多所大專院校匯集,逐漸有發展為複合型大學城的趨勢。本區規劃內容以提供大專院校、創研中心、各種教育、研發設施等使用為主,規劃面積約53公頃占全區比例21.28%。
根據規劃範圍所在區位的特質作為本區規劃的重要標的,由於航空事業專用區與中科院在規劃範圍西側形成一堵都市的邊緣牆(City Edge),空間上具有意見匯集、學術交流的群聚優勢,計畫在此邊緣正面建立一個南北長向的大學城創研區,以專業的科研機構為主,兩翼以教學研究機構為輔,支援中部科學園區所需的研發基礎,提升產業發展的能量。以資訊箱體為概念(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Suite),在街廓的尺度上寬約90米到120米,長則以180米到300米不等的距離來強化南北向的關係。此外,教研專用區對外主要聯絡道南北向以20~30米道路與一條貫穿基地東西向40米園道為主,其餘東西向道路則以15米寬度為主;結合高科技的研發工作室以及展示、招商等活動做有機的空間運用,使此帶狀輕質環保結構成為中部科學園區的第五大道。在本區的下層則考慮資訊口岸(Tele. Port)概念,結合資訊核與未來都市防災計畫,以期達到一個不具校際隔閡,且空間互動、功能互補,以科技研發為教學核心的大學城區。
將逢甲大學東側地區(面積約12公頃)亦延續此一大學城的構想,作為逢甲大學或其他大專院校及教研組織的擴充基地,與逢甲大學開放空間系統串聯,並結合周邊生態綠地,以開放式的校園融合於創新的生態園區內,創造出不同風貌的大學城學院地景。
另在規劃範圍的東側為因應未來整體開發地區單元八及區內住宅區的開發,考量服務半徑600米範圍內並無國民小學的設立,故在東南側設置一國民小學及其他相關文教設施。此區道路層級分成三個系統:對內聯絡道以10米路為主;外圍道路則以20米路為主;另有15米及24米的園道對外連結。發展強度建議採低密度開發,配合低建蔽率,塑造學苑氣息,以共享教育園區的方向為規劃目標,藉由就學人口帶動周邊商圈發展,加上大學校園及大學城提供高品質的休閒文化設施,吸引人口進駐,提升大學城的適居性,並對台中市的地方經濟發展有所助益。
(三)南北生活綠園道
為紓解週邊交通及因應未來規劃範圍所產生之都市交通活動,劃設東西向及南北向兩條主要交通幹道,對內聯繫各主要功能分區,向外則聯繫台中市區與中部科學園區,構成城際運輸的重要一環。此外,延續台中市特有的園道景觀,規劃範圍內之主要幹道兩側劃設綠帶,交會於中央公園,構成明顯的空間意象。沿著中清路整體開發地區單元八西側,規劃60米寬的南北綠園道,藉以縫合與中清路地區的都市紋理。此外,為善用優良立地條件及創造共鳴環境,自中清路口延伸敦化路至計畫區中央的綠帶空間,增加路幅寬度以構成林蔭大道,並透過立體交叉讓出中央區塊及分離人車動線,維持綠地完整性並增加空間趣味性。園道兩側則配置住宅區,使本區有別於中港路園道,體現未來都會生活的綠環境。
(四)台中之門
位於經貿專用區於連接中央森林公園與經貿園區的空間節點,是一座國際性的地標門戶。其為台中市國際貿易中心,也是將來以清泉崗機場為轉運核心的外商、外貿代表處的辦公場所,同時也是國際會議及國際交流的中心,是一座多目標使用的建築物。建築量體以象徵敞開的大門框架作為造型主題,讓保留下來的機場跑道貫穿其中,以弧形的建築量體來呼應週遭環境的關係,並收納中央森林公園的中軸線,讓台中門成為中央森林公園北側的端點,形成「開放空間-道路-半開放空間-中介空間-建築物」等不同空間層次變化的豐富體驗。
(五)機場跑道空間記憶的轉譯
透過機場歷史軸帶的建置,包括跑道、台中塔、老樹及生態水域等,讓原機場主跑道計畫性的予以保留,在發展後的公園綠海中劃出一道歷史記憶的痕跡。它除了喚起市民的空間記憶外,也擔負著為下一代訴說曾是機場場域的故事。建議將保留下來的跑道作為展示場,結合可能的飛機實體展示,增添時空的趣味感。
(六)中央森林公園
台中市已成為一個都市化程度高的城市,基於都市防災的必要性、休憩的便利性、生態調節上的功能性或都市意象上的考量,台中市對於都市內大型生態綠地的需求都很迫切,故未來在都市計劃中將本區劃為公園用地,以滿足現階段台中市民對都市內大型生態綠地需求。本區位於規劃範圍中心之交通輻輳位置,配合建築群體的配置,圍塑中央公園的意象。本區規劃面積為50.97公頃占全區比例的20.62%,與中山公園的11.08公頃及都會公園的60.12公頃相比較,本區所能提供的綠地面積相當廣大。本區提供之機能以都市防災、遊憩活動及休閒觀光為主,除留設大型生態綠地外,空間用途上朝多目標使用,既可作為各種活動、動線匯集之處,又可作為各種使用機能的分界,以期形塑獨特的觀光價值,未來可適度引入相關設施,以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式投資興建。其建築物量體應採高層發展(如台中之門及願景館),除可降低基地開挖比例,同時可以圍塑中央森林公園的核心氣氛。在整體規劃上,中央的開放綠地將以都市森林公園的角度切入設計,留設適當人行步道系統,以趣味性的線段連結各個機能分區,形塑活潑、豐富的生活律動。除了與保留原機場的水泥跑道形成強烈對比之外,並導入水系計畫,留設景觀防洪池及灌溉系統,使森林公園的綠覆植被與樹林都能豐沛茂盛,透過綠指藍帶的伸展,增加都市生態棲地,豐富視覺景觀效果。此外,為減少通過性車流對區內之衝擊,縮小進入本區的道路寬度及以彎曲的路形來降低車流速度,以塑造高品質生活環境,進而增加台中市休閒遊憩的魅力,使此中央森林公園真正成為台中市的都市之肺。
(七)住宅專用區
任何有生機的都市皆以住宅為基本要素,它是都市生活最重要的養分,本區計畫面積約31公頃,占全區比例的12.38%,規劃內容結合了花園別墅社區、休閒俱樂部及實驗性住宅等,主要係提供居住、一般商業機能,支援本區開發所衍生的各項服務、居住等功能。位於南北園道西側住宅專用區,未來將結合東側重劃區的住宅區,形成特有的景觀園道生活圈。住宅區的南北端規劃較大街廓為實驗性住宅區,期待透過國際交流,作為未來住宅提供可行的方案,也可刺激其他一般住宅區的規劃設計理念。以高度管制控制都市森林公園周邊及園道沿街的高度,形成園道高,公園低,南北高,中段低的空間層級。在住宅單元方面,分成高、中、低三種不同密度形式的住宅,再配合不同尺度大小的街廓進行配置,塑造出層次分明的住宅群體,提升良好的居住環境。並以20米的道路分隔出主要的大街廓,街廓的寬度約在70米~80米,再配合道路系統作為長度上的調整,各大街廓以口袋公園(Pocket Garden)為中心,以15米寬的道路區隔成次街廓,透過口袋公園與森林公園銜接,形成一個優質的綠生活環境。
(八)台中願景館
為市區進入規劃範圍的入口意象,也是中央森林綠軸的南向焦點。計畫設立台中城市規劃願景館(Museum of Taichung City Development),展出台中市的發展歷史、規劃歷程、城鄉消長、都市計畫與設計、產業發展、都市電信、下水道、消防、防洪防災、交通等都市發展主題,並以全市模型展示以及開放式的民眾參與都審會議等來提升市民對台中市的認識與認同感。展覽序列最後以300米高的獨立塔結構引導民眾上塔頂鳥瞰台中實景,塔上除了觀景,也可兼作為通訊塔功能。台中塔將會是台中市與台灣的新地標。